国际能源类顶级期刊《电源杂志》刊载夏书标博士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 我校云贵高原化学功能材料与污染治理研究中心夏书标副教授、刘建军博士和成飞翔教授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电源杂志》(《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上发表题为《具有高容量和超稳定性的锡基金属有机骨架储锂材料及其锂离子存储与赝电容机制》(Li+intercalcation pseudocapacitance in Sn-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highcapacity and ultra-stable Li ion storage)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收录期刊《电源杂志》为国际能源类顶级期刊,最新影响因子7.467,中科院SCI分区一区,TOP期刊。该论文的顺利发表,得益于学校领导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院领导对科研的鼎力支持。
该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具有菱形片状锡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Sn-PMA)。首次将Sn-PMA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并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容量,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567.1 mAh/g。高倍率下循环400次仍然保持706.6mAh/g的放电比容量。通过理论计算,推测了Sn-PMA电极材料的锂离子存储机理。Sn-PMA结构中的Sn-O配位键的键长不一样,键能较弱的一对Sn-O键优先作为活性位点与锂离子结合。结合锂离子后,Sn-PMA材料从晶态向非晶态转变。其次,较高的介孔特性为锂离子的脱嵌提供较高的赝电容效应。计算表明在2mV/s的扫速下,赝电容贡献达到66.54%。该研究成果承接我们上次报道的钛基金属有机框架电极材料(Electrochimica Acta, 2019, 296, 746-754),进一步验证了MOF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的可行性及其储锂机理。该成果对于金属有机框架电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文章的共同作者包括:姚立峰、郭洪(云南大学)、申向、刘嘉铭(江西理工大学)、成飞翔(通讯作者)、刘建军(通讯作者)。该文章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等项目的经费支持。
云贵高原化学功能材料与污染治理研究中心夏书标副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功能杂化材料和固体电解质研究。课题组包括夏书标副教授、刘建军博士和成飞翔教授。课题组完成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横向课题2项。近三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4篇(其中SCI一区5篇,SCI二区9篇),申请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近年来课题组围绕无机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中应用,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在该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课题组成员,从左至右依次为:刘建军、成飞翔、夏书标